房触摸那些泛黄的治河图册,在闽南茶山寻访讼案遗迹,在永定河畔凝视沉默的铁牛,李光地的幽灵依然在历史长廊游荡——他既是旧秩序的捍卫者,也是新时代的报晓人,更是中国官僚政治文化的永恒隐喻。
结语:浊流中的砥柱三百年后,安溪文庙的丹桂树下,李光地手植的罗汉松依然苍翠。
树皮上深浅交错的纹路,恰似其生前主持修订的《康熙字典》扉页木刻——横竖撇捺间藏着刀劈斧凿的力道,也隐现虫蛀风蚀的裂痕。
这株古木的根系深入闽南红壤,既汲取着理学正脉的养分,也缠绕着历史暗流的沉渣。
当我们试图以今人视角审视这位清初名臣,恍若立于永定河决口处观潮:浊浪排空的瞬间,方能看清砥柱之下,既有力挽狂澜的根基,也有随波逐流的泥沙。
李光地的政治生涯始于康熙十六年(1677)的《治河十策》,终于康熙五十七年(1718)的《乞骸骨疏》,恰与清帝国从战乱走向鼎盛的历史曲线重合。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《南巡图》中,他青衣麻鞋随驾巡视河工的形象,与其族谱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