息告诉了李卯和其他教习。
众人纷纷祝贺,唯有李卯神情复杂。
夜深人静时,他来到我的房间:“阿锤,你要走了吗?”
“是的,职责所在。
不过学堂还需要有人主持。”
我看着他,“我推荐你担任山长,继续带领学堂前进。”
李卯大惊:“这...这不合适!
我哪有这个资格?”
“你比任何人都了解学堂的运作,也最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。”
我真诚地说,“过去的事已经过去,重要的是你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值得信任的人。”
李卯眼中含泪:“阿锤,我不知道该说什么...你的宽容和信任,我此生难报。”
“无需言谢。”
我微笑道,“只要你好好带领学堂,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匠人,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。”
临行前,我特地去拜访了谢大师。
他已经很少出现在人前,大多时候隐居在那座破庙里,专注于研究古老的匠艺。
“大师,我要离开一段时间。”
我双手奉上一个精致的木盒,“这是我的一点心意。”
谢大师接过木盒,轻轻打开。
里面是一把与他当年给我的“鬼刻刀”极为相似的刀具,但刀柄上的纹路更加精细,刀身也泛着不同的光泽。
“你做的?”
谢大师惊讶地问。
我点头:“融合了鬼刻刀的精髓,又加入了我自己的理解。
我把它命名为匠心刀。”
谢大师仔细端详着刀具,突然大笑起来:“好!
好一个匠心刀!
你已经超越了老夫,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道路。”
离别之际,谢大师郑重嘱咐:“记住,无论走到哪里,都不要忘记匠人的初心——用双手创造美好,用匠心滋养世界。”
就这样,我开始了全国巡回的旅程,在各省设立匠艺分院,推广先进的工艺技术。
每到一地,我都会亲自授课,展示各种木工技艺,同时也收集当地的特色工艺,编入《匠艺大全》。
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巨著,旨在汇集全国各地的工艺精华,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。
旅途中,我经常收到李卯的来信,汇报学堂的情况。
令人欣慰的是,在他的带领下,学堂不仅维持了原有的规模,还有了新的发展。
特别是他创立的“启蒙班”,专门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基础木艺教育,让他们有一技之长。
这个创举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