么多钱啊!”
更绝望的是,小堂姐被拖累的眼看要二十八了,小婶在周边村子里放言:谁给的价高都可以。真真的成卖女儿了,还不是自己的女儿,更不心疼。可是自己亲女儿的我小叔,一如既往的听小婶的,在角落坐的装鹌鹑。大家虽唏嘘,但也对为什么小叔那么听小婶的话感觉不可思议。
在长辈们的谈话里:小叔作为家里最小的孙子辈,最小的儿子,最小的弟弟。大家对他那个好。
爷爷小时候就没有爸爸,妈妈又去世的早。娶了奶奶,对奶奶特别好。奶奶的爸爸最疼这个小闺女,看爷爷家没有长辈,奶奶嫁了就跟着一起住,帮忙操劳。小叔嘴巴甜,外公最疼。爷爷奶奶又最喜欢。家里哥哥姐姐们看他小,也格外照顾。
长大一些,爷爷进了厂里,当上了工人,家里条件比村里好很多。
那个时候,基本上都是家里四五个孩子,甚至七八上十个。读书的少之又少。
我们家不说男孩,甚至作为女孩子的大姑小姑,小学都读了。大伯读到高中了。爸爸读到初二,有个伯伯在县里开拉面馆,看中爸爸手脚勤快,做事麻利,脑子灵活,爸爸就去学习接手了。小叔在那个时候宝贵的读书机会不珍惜,动不动逃课到山里玩。学习方面不了了之,就拿个小学毕业证就死活不愿意碰书本了。
在小孩当大人用,女人当男人用的那个年代,小叔家里农活从不沾手。上有奶奶和他外公,周围有护着他的哥哥姐姐们。分家了后也是前小婶任劳任怨,什么全包。没做过事情的。
爸爸说过多少遍都是带着羡慕:“我外公以前和我们一起住,每次都给你小叔开小灶。我们回来,你小叔都不晓得擦嘴巴上残渣。”
“我们以前给人送年节,是个纸包的红糖,我们每次送到,眼巴巴看着期待长辈给我们泡点红糖水喝,或者扣一指甲缝给我们舔一下。你小叔就不一样了,直接带到厨房去,拿陶瓷缸挖一大块,还有米泡儿吃。”
“小时候我们旁边德叔养鸭子,上百只,几多哦